彭小峰“二次创业” 能否再创辉煌
美食 2025-04-05 18:28:16 510 0
國家為領導主體 截至3月9日前,在日本感染新型冠狀病毒的人數為1218人,死者則為16人,全世界更是超過10萬人感染。
不過,從另一個角度來看,一方面,就像川普推文說的「對消費者有利,汽油價格下跌。許多報導都已經指出,俄羅斯不願意接受共同減產是因為過去每逢透過減產來穩定油價時,美國的頁岩油就會填補市場空缺,獲取利益,俄羅斯則什麼好處都沒得到,因此若將油價調低,技術難度與生產成本較高的美國頁岩油,就將因難以競爭,被擠下國際石油市場。
俄國與沙國之間的不信任有著相當久遠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1970年代末期,沙國支持反抗蘇聯軍隊的阿富汗「聖戰士組織」(Mujahideen),而近年來,兩國在敘利亞內戰的議題上,也存在著重大分歧。沙國的社會福利計畫,多半是仰賴出口石油的資金,但沙國的生產成本也是所有生產國中最低的,因此即使油價下跌,仍可以以較低的價格盈利。儘管在過去幾年,OPEC和OPEC+的協商都無法成功將油價提升到產油國們所期待的價格,但也是因為有了OPEC和OPEC+的協商,才能讓油價維持在能夠讓這些產油國們穩定經濟的範圍內。週一(9日)全球股市大跌,美股四大指數收盤重挫,道瓊指數的跌幅更超過2000點,除了是受到新冠疫情影響外,也是由於俄羅斯與沙烏地阿拉伯在協調處理油價下滑時談不攏,開啟了石油削價戰,讓全球油價暴跌。而就像免疫力不好的人在這場新冠疫情中比較容易被感染,雙邊關係較脆弱的國家同盟,也較容易在這次的疫情當中出現症狀,俄羅斯與中東國家的關係,就在這場疫情中大受打擊。
直到了2014至2016年的油價下跌,這兩個產油大國才不得不將過去的摩擦暫時放下,將精力集中於提高油價。」另一方面,一些分析師表示,受到氣候變遷的影響,投資人已經越來越不願意投資石化產業,早在疫情爆發前,該產業就已經陷入困境了。台灣的政治自由化阻礙了經濟發展,學界與媒體因而時常倡議以新加坡為師,暗示的正是對過去開明專制時代經濟快速發展的思念。
人民行動黨原本的左派背景使美國擔心「一個剛從英國獨立的國家變成敵國,對美國利益的影響堪憂。關於新加坡的未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的Jason Salim批評本書對新加坡的發展論述有點跟不上時代,因為新加坡的新政策不再努力成為貿易與運輸中樞,而是要促進各項產業多元化。李光耀在1950年代全球反殖反帝的背景中崛起,與許多「共産黨」如林清祥等人成為同志,也在他們的支持下取得政權。但是貧富是比較出來的,台灣同年人均GDP僅約2百美金。
」 林清祥的身分從同志變成階下囚,表示李光耀由左轉右,也改變了李光耀在西方的名聲。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時人均GDP約5百美金,常被拿來當作當年貧窮的象徵。
就算是戰後初期,新加坡的生活也不差,因為「新加坡原本人均所得和生活水平就比鄰近地區高,反映出在殖民時期百年來建立的經濟基礎,就基礎設施和體制而言都相當穩固」。作者並非新加坡的政治制度的研究者,因此這本通史即使知道「政治犯受到的待遇比定讞的刑事犯待遇還更嚴峻」,對李光耀的認識大抵循西方官學界一般意見,也就是李光耀雖然威權,但「睿智」,是個有「敏銳的頭腦和便給的口才」的政治家,使新加坡在獨立之後有卓越的發展,也就是以開明專制維持新加坡的繁榮。雖然很少聽說新加坡制度實際運用在兩岸,但以信仰者之多,為作者所形容許多人將李光耀當「半神」,提供了極佳的寫照。而中國大陸希望在一黨專政之下持續保持經濟發展,有系統的派人去學習,就是作者指出「中國人不斷研究新加坡有彈性的威權主義,以便運用到本身的政治過程」,等於把新加坡當海外黨校
新加坡後來的發展雖然中斷,但經過英國1819年後的刻意栽培,加上地理優勢與蘇伊士運河開通,使其成為19世紀亞洲重要的運輸與貿易樞紐,吸引了來自各方的移民,因此19世紀末人口就到達30萬。關於新加坡的未來,新加坡國立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的Jason Salim批評本書對新加坡的發展論述有點跟不上時代,因為新加坡的新政策不再努力成為貿易與運輸中樞,而是要促進各項產業多元化。但是貧富是比較出來的,台灣同年人均GDP僅約2百美金。台灣的政治自由化阻礙了經濟發展,學界與媒體因而時常倡議以新加坡為師,暗示的正是對過去開明專制時代經濟快速發展的思念。
雖然李光耀1959年就執政,但西方官學界對李光耀的讚譽是從1960年代末他走親美路線才開始。兩岸在1980年代末期都遇到政治自由化的問題,新加坡治理模式因而成為顯學。
台灣有蔬菜水果,新加坡當然也有蔬菜水果。總之,新加坡在李光耀1959年執政前很久,就不僅僅是一個村落或中轉站,肆虐的疾病早已控制,已經是東南亞的鑽石。
李光耀在1950年代全球反殖反帝的背景中崛起,與許多「共産黨」如林清祥等人成為同志,也在他們的支持下取得政權。模仿新加坡的概念,僅盛行於兩岸。兩者的差異,解釋作者為何也注意到「左派被不公平、不正確地貶抑到主流歷史的陰暗角落」。關於這點,作者仍有其論據,因為轉型是否成功還有待觀察,特別是作者指出「目前還沒有新加坡製造的原創產品在世界市場嶄露頭角」 因為「創新需要有創業和勇敢冒險的精神,以及承擔失敗風險的意願,這是新加坡文化被詬病缺乏的東西」。其政經中樞地位解釋了為何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時,新加坡是其在東南亞的首要目標。就算是戰後初期,新加坡的生活也不差,因為「新加坡原本人均所得和生活水平就比鄰近地區高,反映出在殖民時期百年來建立的經濟基礎,就基礎設施和體制而言都相當穩固」。
作者從海洋民族的角度切入,敘述過去當地繁榮的貿易與統治遺跡,指出今天的新加坡,與「大約7百年前在此地蓬勃興旺的先人,其實沒有太大的差異」。雖然很少聽說新加坡制度實際運用在兩岸,但以信仰者之多,為作者所形容許多人將李光耀當「半神」,提供了極佳的寫照。
」(韓國瑜,2017年5月6日) 對許多讀者,包括台灣的讀者而言,新加坡在「偉大的領袖李光耀」出現前,彷彿只是一個村落,不存在有意義的歷史。在以英語為母語的人士眼中,許多華人反殖民運動很容易與共黨陰謀活動相結合,而對印度人鮑斯(Subhas Chandra Bose)在新加坡從事的反殖民運動,則顯得同情,甚至以「印度未來的喬治‧華盛頓」稱之。
到了1930年代,汽車、冰箱與電力就已十分普遍,支持殖民者的優渥生活。1965年新加坡正式獨立時人均GDP約5百美金,常被拿來當作當年貧窮的象徵。
在冷戰的背景下,從友共變反共,許多溢美之詞自不待言,對李光耀的想像也就此形成。文:劉曉鵬(政大國發所教授兼亞太研究英語學程主任) 「李光耀…主政期間,新加坡從一個瘧疾橫行的英國貿易中轉站崛起為一個耀眼的經濟傳奇。西方官學界尊重他的開明專制,卻不會模仿開明專制。而中國大陸希望在一黨專政之下持續保持經濟發展,有系統的派人去學習,就是作者指出「中國人不斷研究新加坡有彈性的威權主義,以便運用到本身的政治過程」,等於把新加坡當海外黨校。
但是李光耀提供了保證,他成功以自己居於高位的一黨統治,為一個嚴格管理的威權國家奠定基礎」。應該是由於語言障礙,作者的參考資料中幾乎沒有中文著作,絶大多數以英文作品為基礎撰寫,忽略占新加坡百分之75的華人與早年的中文出版品,也因此在近代史的記載上常傾向殖民者視角。
堅實的政治與經濟基礎使英國再增加投資,1938年更以「一個偉大的海軍基地聞名全球」。」 林清祥的身分從同志變成階下囚,表示李光耀由左轉右,也改變了李光耀在西方的名聲。
新加坡的過去愈落後,李光耀的成就愈大,威權管理愈合理,領袖地位就愈鞏固。《新加坡的非典型崛起》這本書最大的貢獻,就是作者以其海洋研究的訓練,用一半以上的篇幅與輕鬆的筆調,敘述新加坡在李光耀出現前的發展。
人民行動黨原本的左派背景使美國擔心「一個剛從英國獨立的國家變成敵國,對美國利益的影響堪憂。作者並非新加坡的政治制度的研究者,因此這本通史即使知道「政治犯受到的待遇比定讞的刑事犯待遇還更嚴峻」,對李光耀的認識大抵循西方官學界一般意見,也就是李光耀雖然威權,但「睿智」,是個有「敏銳的頭腦和便給的口才」的政治家,使新加坡在獨立之後有卓越的發展,也就是以開明專制維持新加坡的繁榮。但執政之後與老同志衝突加深,1963年再逮捕這些「一直未經法院認證成立」的共産黨,「林清祥因長期坐牢,政治生命自此終結,而此次行動從此消滅了對人民行動黨有組織的反對勢力,使人民行動黨此後主導政壇,且權力一直緊緊把持在李光耀手中這項措施一出,行政院長還被罵是狗官級流氓行為。
同樣的,禁止醫護出國,導致個人利益(醫護出國的權益)遭到限制,保全了全國的醫療資源。而2020年2月才通過的《肺炎特別條例》第7條,更敘明「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指揮官為防治控制疫情需要,得實施必要之應變處置或措施。
然而,這項措施宣布後,引起了部分醫護人員的反彈,外界也質疑其必要性,更有侵犯人權之虞。Photo Credit: 中央社 事實上,獨裁與民主並非黑白分明,而是一個光譜的兩種極端,政府為了讓大眾買到口罩,限制口罩製造商外銷國外的經濟利益,甚至是介入了市場經濟以徵用的方式「專賣」口罩,這與過去的「菸酒專賣」制度相似,這樣的做法導致個人利益(口罩商)遭到剝削,保護了大眾買到便宜口罩的權力。
台灣解嚴至今30多年,主要的歷史論述多認為,這樣的戒嚴時期過長,且政府以國安之名行獨裁之實,但還是有不少人覺得當年時空背景,「政府為了國家安全,必須實施戒嚴,不然台灣早就變成中共的了。文:孫文臨 2019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VID-19,又稱中國武漢肺炎)疫情爆發至今逾三個多月,確診病例開始從發源的中國擴散到其他國家,在亞洲的韓國、日本,歐洲的義大利、德國、法國,中東的伊朗等國家的疫情愈來愈嚴峻,全球累積確診人數在3月7日正式超過10萬人,死亡人數高達3500例。